当前位置:首页 > 市场 > 游戏一场险灰色绕道地带的冒国内厂商

游戏一场险灰色绕道地带的冒国内厂商

2025-10-06 11:25:45 [前沿] 来源:链上导航

最近和几个游戏圈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都在为一件事发愁:版号。这玩意儿就像游戏行业的"准生证",没它你的产品在国内就是"黑户"。但现实是,现在版号审批收紧,一年就批那么几百个,僧多粥少啊!这时候,很多厂商就把目光投向了Steam这个"避风港"。

Steam的特殊地位

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有游戏公司把Steam当"出海通道"时,我还挺惊讶的。毕竟在我印象里,Steam就是个买游戏的平台嘛。深入了解才知道,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。

Steam作为美国公司运营的平台,不受国内版号制度约束。最妙的是,根据我们加入WTO时的承诺,中国用户购买Steam上的服务是合法的。这就给国内厂商开了个"后门"——把游戏放Steam上,国内玩家照样能玩到。

记得去年有家小工作室的朋友跟我诉苦,说他们做了款独立游戏,等了两年都没等到版号。最后咬牙上了Steam,结果第一个月就回本了。这事让我感慨:有时候政策限制反而逼出了新的生存之道。

法律风险的灰色地带

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虽然目前法律没明确禁止这种行为,风险却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那起程序员翻墙工作的案子。当事人就是正常接单写代码,结果因为用了"特殊方式"上网,百万收入全被没收。这给我们提了个醒:在现行监管体系下,任何跨境经营行为都可能被放大检视。

还有个细节值得玩味:2021年音数协发布的防沉迷公约里,特别提到要抵制"通过境外平台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"。这话说得委婉,但明眼人都懂是在指谁。

现实中的两难选择

跟几个游戏开发商聊过之后,我发现他们普遍处于两难境地:不上Steam吧,版号遥遥无期,团队要喝西北风;上Steam吧,又怕哪天政策收紧被秋后算账。

有个做独立游戏的小伙子跟我说,他们现在都玩"障眼法":游戏不设中文、屏蔽大陆IP、支付也不用国内渠道。但说真的,这些措施在监管面前有多大用,谁心里都没底。

最吊诡的是,明明Steam官方有中国版"蒸汽平台",但因为要版号,反而没几个厂商愿意用。这就像家门口有正规超市,大家却都跑去巷子里的杂货店买东西,原因无非是前者管得太严。

给从业者的建议

作为经常处理这类案件的律师,我的建议是:首先,游戏内容一定要避开敏感题材,别碰红线;其次,宣传推广要谨慎,别在国内平台明目张胆地诱导玩家翻墙;最重要的是,随时关注政策风向,做好应急预案。

说到底,现在这个局面是特定时期的产物。游戏厂商在钢丝上跳舞的同时,也该未雨绸缪。毕竟谁也不知道,监管的靴子什么时候会真正落地。

(文中案例均为真实事件,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已做化名处理)

(责任编辑:问答)

推荐文章
  • 比特币反弹如期而至,但真的安全了吗?

    比特币反弹如期而至,但真的安全了吗? 最近币圈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,9月8日比特币终于迎来了一波预期中的反弹。但作为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,我得提醒大家:千万别被眼前的反弹冲昏了头脑。让我带您透过现象看本质,分析下当前市场的真实状况。币圈热点事件大盘点这两天发生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事:币安在处理CYBER理财产品回款问题上遇到了麻烦,原因是价差导致的借贷需求暴增;彭博社那边则发表了一篇火药味十足的文章,直接喊话SEC应该尽快批... ...[详细]
  • 华尔街与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博弈: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

    华尔街与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博弈: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近金融圈可热闹了!美联储官员们进入12月会议前的"静默期",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却坐不住了,开始积极扮演"美联储发言人"的角色。说实话,看着这些投行大鳄们忙着给市场"泼冷水",试图纠正大家过度乐观的降息预期,我不禁觉得这场博弈比华尔街日报的专栏还要精彩。降息预期:市场与美联储的认知鸿沟贝莱德最近发了个很有意思的报告,大意是说:各位老铁先别急着high,你们对美联储降息的期待可能要落空了。更刺激的是... ...[详细]
  • 华尔街日报:纽约金融服务局正悄然崛起,要改写加密货币监管格局

    华尔街日报:纽约金融服务局正悄然崛起,要改写加密货币监管格局 最近在华盛顿的一场加密行业峰会上,纽约金融服务局(DFS)局长Adrienne Harris的发言引起了我极大兴趣。说实话,作为长期关注金融监管领域的观察者,我一直觉得SEC在加密监管方面有点"雷声大雨点小"。而现在看来,DFS这支"地方部队"反而可能在监管领域后来居上。纽约金融服务局的野心Harris局长在区块链协会峰会上透露,DFS已经建立了60多人的加密监管团队,这规模在全球都数一数二。更关... ...[详细]
  • 钱从哪里来?一堂生动有趣的财商启蒙课

    钱从哪里来?一堂生动有趣的财商启蒙课 说实话,我现在口袋里经常一毛钱现金都没有。那天给孩子买冰激凌扫码付款时,他突然问我:"爸爸,钱到底是什么?"这一问,还真把我给问住了。今天我们就跟着东吴证券的专家们,一起聊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——货币的传奇故事。最早的"以物换物":你家土豆换我家石斧想象一下,在远古的集市上,一个扛着新鲜野果的猎人遇到了拿着锋利石斧的铁匠。猎人眼睛一亮:"嘿,用我的果子换你的斧头怎么样?"就这样,人类最早的交... ...[详细]
  • 当稳定币巨头开始单飞:专属链热潮下的行业震荡

    当稳定币巨头开始单飞:专属链热潮下的行业震荡 看着Stripe、Circle和Tether这些大玩家纷纷搭建自己的专属链,我不禁要为他们鼓掌叫好——这步棋走得实在漂亮!但同时也为以太坊Layer2项目捏一把汗。Layer2的尴尬处境:技术完美却不讨喜说来讽刺,Layer2团队们整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优化安全性,却忘了问问金主爸爸们到底要什么。你知道吗?像Stripe这样的支付大佬最在意的根本不是什么去中心化,而是从铸币到结算的完整控制权。试想一... ...[详细]
  • Mint Blockchain:NFT生态的未来高速公路

    Mint Blockchain:NFT生态的未来高速公路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业内人士,我对Mint Blockchain这个专注于NFT领域的L2网络充满了期待。在这个数字资产蓬勃发展的时代,NFT正在从简单的JPEG图片演变成承载各种价值的数字容器。为什么Mint Blockchain如此特别?记得去年参加Web3大会时,有个创业者向我抱怨:"现在做NFT项目就像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开卡车,gas费贵得吓人"。这正是Mint Blockchai... ...[详细]
  • 市场博弈白热化:多头真的站稳脚跟了吗?

    市场博弈白热化:多头真的站稳脚跟了吗? 12月4日下午1点08分,我坐在电脑前观察着最新行情走势。先提醒一句,以下分析纯属个人观点,千万别当作投资建议。这个市场啊,就像个顽皮的孩子,永远不会按常理出牌,但只要你用心经营,总会有收获。最近的市场行情真是让人眼花缭乱。多头简直像打了鸡血一样,一路高歌猛进,而那些做空的朋友们恐怕都在偷偷抹眼泪了。上周六,行情还在38700美元附近徘徊,结果凌晨多头突然发力,直接冲到39800美元。周日白天又进... ...[详细]
  • 比特币社区的世纪之争:Luke Dashjr与BRC-20背后的区块链信仰危机

    比特币社区的世纪之争:Luke Dashjr与BRC-20背后的区块链信仰危机 最近比特币圈子里炸开了锅,元老级开发者Luke Dashjr针对BRC-20的一番言论引发轩然大波。作为一个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,我不禁感慨:这场争论远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分歧,更是区块链本质的深层思考。Ordinals协议的双面性让我们先聊聊Ordinals这个"惹祸精"。说白了,它就是给比特币最小的单位"SATS"编号的系统,允许人们在UTXO上附加图片、文字等数据。听起来挺酷对吧?但问题... ...[详细]
  • 隐私与监管的博弈:Vitalik新论文引发的深度思考

    隐私与监管的博弈:Vitalik新论文引发的深度思考 说到区块链隐私保护这个话题,我不禁想起去年Tornado Cash被制裁时整个加密圈的震动。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发现,本以为找到的数字乌托邦,其实仍然要面对现实的监管框架。Vitalik等人最近发表的这篇论文,可以说是在这种矛盾中寻找一条可行之路的尝试。Privacy Pools:在钢丝上跳舞的技术方案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案时,内心是矛盾的。一方面,它确实创造性地利用了zk-SNARKs技术... ...[详细]
  • Ordi币惊魂72小时:一场开发者与社区的激烈博弈

    Ordi币惊魂72小时:一场开发者与社区的激烈博弈 最近加密货币圈子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Ordi币的"过山车"行情了。说实话,我从业这么多年也很少见到这么戏剧性的价格波动 - 短短几天就从65美元跌到40美元谷底,然后像坐火箭一样窜到69.8美元高点,现在又回落至56美元附近徘徊。这种剧烈波动背后,其实藏着一段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与社区之间的精彩博弈故事。一场关于"技术漏洞"的争议风波事情的导火索来自于比特币核心开发者Luke的一个大胆提议。这位技术大... ...[详细]